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深讀|大腦也怕“超載”
更新時間:2025/7/1 9:03:43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大腦也怕“超載”

  新華社記者戴威、宋晨、俠克

  每天,當你習以為常地刷了上百條短視頻、在朋友圈點贊無數時,大腦正經歷著信息“超載”的考驗。失眠、健忘、注意力低下、隱性疲勞、孤獨感和抑郁問題……大量碎片化、低質量信息,正悄然加劇著人們的身心負擔。

不堪重負的大腦

  “腦腐”,牛津大學出版社評出的2024年度熱詞之一,因為形象描述了一種信息時代“病癥”,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孫曉艷說,“腦腐”并不是指大腦真的發生病變,而是對信息“超載”導致認知下降或精神疲勞的一種感覺描述,“這就像讓大腦在高原上持續負重奔跑”。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認知科學與心理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蔣毅認為,從長期看,信息過載是否對大腦存在穩定影響仍需更深入研究。從目前研究成果來看,海量信息會對大腦的認知方式產生影響,使大腦對信息處理的方式從原本更適應深度思考的模式,變成注意力轉移更為頻繁、記憶鞏固減少的淺層認知模式。

  陷在手機里,是許多人的生活狀態。早上醒來,手機就彈出 “99+”未讀消息、購物App提醒你“收藏的褲子還剩最后1件”、教育App彈出“再不上這些課就晚了”的通知、健身App催促著點亮一個個挑戰勛章,還有各種未讀紅點提示你:該還信用卡、換濾芯、回郵件……

  隨著物聯網基礎設施及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的普及,我們每個人既時刻產生大量數據,同時也被大數據所包圍。

  “當前信息海洋的80%都是用戶生成信息,比如人們在社交或電子商務平臺發布的文本信息、音視頻、圖片等。”信息科學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預聘副教授王超說,這種“隨時隨地”的信息加工、分發,造成了數據量前所未有的大爆發。而未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帶來的信息洪流則更加洶涌。

  在過量信息“挾持”下,大腦不堪重負。有研究顯示,持續的信息應激狀態,使大腦海馬體負責信息傳遞的突觸連接減少,神經遞質分泌下降,記憶提取錯誤率上升。

  什么是碎片化、低質量的信息?孫曉艷說,比如網絡平臺趨于同質化的信息流,以及超出生活所需的過度通知、社交信息、多平臺重復信息等。它們是讓大腦思維活動、認知發展倍感壓力的根源。

  這些信息超出人類大腦處理極限了嗎?發表于《神經元》(Neuron)雜志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的感官系統能以每秒約10億比特的速度收集信息,但大腦的整體信息處理速度卻只有每秒10比特。換句話說,大腦能處理的信息遠遠小于接收到的信息。

  “人類漫長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機制,讓我們面對海量信息時大腦信息存儲、處理量有其生理‘上限’。一旦突破這個限度,就很容易讓大腦‘宕機’。”北京天壇醫院認知障礙性疾病科副主任徐俊打比方說,“我們感官系統收集信息的速度就像一個巨大的瀑布,每秒有海量的水流下來;而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就像一個滴管,每秒只能滴出一滴水。”

  如何判斷大腦是否已不堪重負?

  首要判斷標準就是個人身心損耗程度。眼睛疲勞干澀、頸椎手腕疼痛、睡眠質量降低是位列前三的身體負面結果。北京安定醫院成癮團隊副主任醫師周丹娜認為,心理和認知方面的損害,主要集中在記憶、注意力和睡眠上,其外在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疲勞、焦慮、生產力下降等。

  周丹娜提供了可供普通人參考的健康指南:正常狀況下,人們刷手機、看視頻,是為了打發時間、獲取信息或緩解壓力,且內容大多是喜歡并關注的,因此感到愉悅。如果發展到不看手機就很焦躁,生活中又沒有其他的事能緩解,就可能是網絡使用成癮的表現,需要引起警惕。

人們為何停不下來刷手機?

  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數據,中國每人每天花在各類短視頻平臺的時長超過150分鐘,居所有互聯網應用首位。如果再加上用手機打游戲、刷微博、逛電商的時間,日均4小時屏幕使用時間就算是“人間清醒”。

  為什么人們刷手機停不下來?基于算法推薦技術的“投其所好”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某互聯網公司的算法實驗室里,記者看到,巨大的數據屏實時跳動著海量熱門視頻和產品的數據指標:點擊率、完播率、互動率、用戶留存率等。當運營經理輕點鼠標,精確分析已發布視頻的用戶留存率,會發現在留存率曲線“高開高走”的這部分視頻里,內容生態開始“變形”——獵奇的街頭采訪取代深度訪談,聳人聽聞的標題黨碾壓理性分析,AI合成的視覺奇觀吞噬真實影像。

  當算法將人類注意力拆解為可量化的商業指標,我們正經歷著比印刷術更劇烈的認知革命,許多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在即時滿足中悄然改變,陷入愉悅性的信息“暴食癥”。

  “信息‘暴食癥’與大腦的獎賞機制有關。”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專家李學軍說,大腦最主要的獎賞機制是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主要由杏仁核、海馬體和其他中腦區域組成。當人們從瀏覽信息中獲得知識或情緒價值,大腦中的獎賞環路就會不斷被激活,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不知不覺就陷入愉悅性的信息“暴食癥”。

  人們放不下手機的另一個原因,是手機功能太強大了。

  31歲的金融從業者王琳,曾經習慣于每天從早上醒來就啟動“高效”的數字生活模式:一邊刷牙一邊收聽行業資訊,一邊享用早餐一邊曬出每個食材的卡路里……她的手機屏幕累計使用時間日均近8個小時。

  今天的人們已經習慣于多屏切換、強“多巴胺刺激”的信息環境。“人類并不善于處理多任務并行的信息流,很容易過載。”徐俊說,大腦以并行和分布式的方式處理信息。不同腦區各司其職,通過神經網絡彼此通信。而前額葉皮質(PFC)在整合信息和決策中扮演執行控制的角色,特別是涉及注意力的專注或分散時,大腦前額葉皮質起關鍵作用。

  當我們專注執行單一任務時,大腦左右兩側的前額葉皮質會協同活動;同時執行兩項任務時,左右前額葉皮質會各自獨立運作,仿佛大腦被“一分為二”。當進一步增加至三個任務時,受試者往往遺忘其中一項,錯誤率飆升至只做兩個任務時的三倍。

  信息過載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和潛在風險是明確的。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不久前開展了一項針對游戲障礙患者的研究,發現對大腦尚處于發育關鍵期的青少年,海量信息可能引發多重生理損害,導致認知碎片化,甚至影響未成年人對世界、對社會、對人際關系的認知能力。

  近日,一名博主在某社交平臺上詳細描述了自己旁觀到的一幕,有上萬人點贊、評論。

  這名博主在餐廳吃飯時,偶遇鄰桌的青少年一直低頭刷視頻,飯菜一口未動。他花了幾分鐘聽了孩子所刷的10個視頻,內容依次為:變音小丑搞怪、情侶角色扮演秀恩愛、老鐵土味音樂合集、內娛綜藝切片、對著鏡頭刷牙、整蠱他人……內容雖然“勁爆”,孩子卻面無表情,只是一直機械地滑動屏幕。

  湖南省腦科醫院兒少心理科主任周亞男說,這樣的場景在她的門診中很常見。青少年因為信息“暴食”導致身心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她接診的一名從小學開始沉迷短視頻的男孩,已表現出語言邏輯混亂、敘事能力薄弱等問題。

  “長期輸入碎片化、低質信息,影響了孩子構建完整思維框架的機會。”周亞男說,不少沉迷于手機的青少年兒童,當參與討論學業或人際關系時會表現出焦慮與抵觸,但對游戲和短視頻話題卻異常興奮,這種認知偏好差異暴露了其思維深度的匱乏。

如何給大腦“減負”?

  50歲的媒體工作者孫旻通過“腦力馬拉松”訓練——一種分階段完成認知游戲、記憶練習等通關目標的訓練,重拾健康。隨著大腦在規律訓練中逐漸恢復活力,她開始注意到那些“消失”的細節:晨跑時樹梢的露珠、晚餐時家人的絮語、鏡子里自己的微笑……

  孫旻的經歷,在豆瓣“數字極簡主義者”小組里很常見。這個有3.3萬人參與的小組,簡介這樣寫道:“希望在遠離數字設備的30天內,找到自己真正認為有價值的事,并以此為出發點,合理使用一切科技。”他們的宗旨是“在喧鬧世界里,選擇專注生活”。不少人在其中分享了各種“數字戒斷”的方式和心得。

  “數字極簡”,作為數字時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種生活方式強調審慎地使用一切數字工具,讓使用者恢復對生活本身的掌控。

  比如,可以嘗試為期30天的“數字清理”過程。你不需要真的“戒掉”手機,但可以選擇真正需要的手機App,清理你的屏幕;定期不帶手機進行漫步,讓自己置于“不聽”“不讀”狀態;參與高質量的休閑活動,投入更多精力到現實人際關系中。

  多位專家認為,大腦“超載”的危害并非不可逆,通過科學管理“數字攝入”、重建健康生活習慣,大腦功能可恢復張弛有度的“彈性”。

  李學軍、周丹娜等專家認為,首先應設定數字行為邊界。比如,規定每天娛樂性上網的時間,限制單次使用時長、劃定“無屏幕時段”,逐步恢復面對面社交的習慣等。

  其次是替代性認知訓練。通過紙質書閱讀、邏輯思維游戲、體育運動等,重建大腦的持續思考能力。李學軍建議,每日進行10分鐘冥想,以增強專注力與情緒調節能力。

  此外,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睡前1小時禁用電子設備,通過調整光照環境促進褪黑激素分泌,保障充足時間的高質量睡眠。

  一些專家還提出,建議醫療機構開發針對性的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人們識別信息過載的危害,改善行為方式。

  我國2023年出臺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提出,學校、家庭應當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這一條例以“網絡沉迷防治”專章明確了學校、監護人、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等相關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

  近年來,天津、江西、北京等地在對未成年人保護條例進行修訂時,也增設“網絡保護”專章。

  專家提醒,目前關于信息過載對大腦影響的研究還比較簡單,醫學、腦科學、信息技術和社會學的交叉研究滯后于技術迭代的速度。關于信息技術的倫理問題,需要國家從法律和社會治理的層面以前瞻視角給予更多關注。

  信息如海洋,而我們的大腦是淺淺的容器。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盛納更多,而在于不斷游向深處。人類的思想,就存于其間。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新華深讀|大腦也怕“超載”
    2025/7/1 9:03:43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大腦也怕“超載”

      新華社記者戴威、宋晨、俠克

      每天,當你習以為常地刷了上百條短視頻、在朋友圈點贊無數時,大腦正經歷著信息“超載”的考驗。失眠、健忘、注意力低下、隱性疲勞、孤獨感和抑郁問題……大量碎片化、低質量信息,正悄然加劇著人們的身心負擔。

    不堪重負的大腦

      “腦腐”,牛津大學出版社評出的2024年度熱詞之一,因為形象描述了一種信息時代“病癥”,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孫曉艷說,“腦腐”并不是指大腦真的發生病變,而是對信息“超載”導致認知下降或精神疲勞的一種感覺描述,“這就像讓大腦在高原上持續負重奔跑”。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認知科學與心理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蔣毅認為,從長期看,信息過載是否對大腦存在穩定影響仍需更深入研究。從目前研究成果來看,海量信息會對大腦的認知方式產生影響,使大腦對信息處理的方式從原本更適應深度思考的模式,變成注意力轉移更為頻繁、記憶鞏固減少的淺層認知模式。

      陷在手機里,是許多人的生活狀態。早上醒來,手機就彈出 “99+”未讀消息、購物App提醒你“收藏的褲子還剩最后1件”、教育App彈出“再不上這些課就晚了”的通知、健身App催促著點亮一個個挑戰勛章,還有各種未讀紅點提示你:該還信用卡、換濾芯、回郵件……

      隨著物聯網基礎設施及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的普及,我們每個人既時刻產生大量數據,同時也被大數據所包圍。

      “當前信息海洋的80%都是用戶生成信息,比如人們在社交或電子商務平臺發布的文本信息、音視頻、圖片等。”信息科學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預聘副教授王超說,這種“隨時隨地”的信息加工、分發,造成了數據量前所未有的大爆發。而未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帶來的信息洪流則更加洶涌。

      在過量信息“挾持”下,大腦不堪重負。有研究顯示,持續的信息應激狀態,使大腦海馬體負責信息傳遞的突觸連接減少,神經遞質分泌下降,記憶提取錯誤率上升。

      什么是碎片化、低質量的信息?孫曉艷說,比如網絡平臺趨于同質化的信息流,以及超出生活所需的過度通知、社交信息、多平臺重復信息等。它們是讓大腦思維活動、認知發展倍感壓力的根源。

      這些信息超出人類大腦處理極限了嗎?發表于《神經元》(Neuron)雜志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的感官系統能以每秒約10億比特的速度收集信息,但大腦的整體信息處理速度卻只有每秒10比特。換句話說,大腦能處理的信息遠遠小于接收到的信息。

      “人類漫長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機制,讓我們面對海量信息時大腦信息存儲、處理量有其生理‘上限’。一旦突破這個限度,就很容易讓大腦‘宕機’。”北京天壇醫院認知障礙性疾病科副主任徐俊打比方說,“我們感官系統收集信息的速度就像一個巨大的瀑布,每秒有海量的水流下來;而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就像一個滴管,每秒只能滴出一滴水。”

      如何判斷大腦是否已不堪重負?

      首要判斷標準就是個人身心損耗程度。眼睛疲勞干澀、頸椎手腕疼痛、睡眠質量降低是位列前三的身體負面結果。北京安定醫院成癮團隊副主任醫師周丹娜認為,心理和認知方面的損害,主要集中在記憶、注意力和睡眠上,其外在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疲勞、焦慮、生產力下降等。

      周丹娜提供了可供普通人參考的健康指南:正常狀況下,人們刷手機、看視頻,是為了打發時間、獲取信息或緩解壓力,且內容大多是喜歡并關注的,因此感到愉悅。如果發展到不看手機就很焦躁,生活中又沒有其他的事能緩解,就可能是網絡使用成癮的表現,需要引起警惕。

    人們為何停不下來刷手機?

      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數據,中國每人每天花在各類短視頻平臺的時長超過150分鐘,居所有互聯網應用首位。如果再加上用手機打游戲、刷微博、逛電商的時間,日均4小時屏幕使用時間就算是“人間清醒”。

      為什么人們刷手機停不下來?基于算法推薦技術的“投其所好”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某互聯網公司的算法實驗室里,記者看到,巨大的數據屏實時跳動著海量熱門視頻和產品的數據指標:點擊率、完播率、互動率、用戶留存率等。當運營經理輕點鼠標,精確分析已發布視頻的用戶留存率,會發現在留存率曲線“高開高走”的這部分視頻里,內容生態開始“變形”——獵奇的街頭采訪取代深度訪談,聳人聽聞的標題黨碾壓理性分析,AI合成的視覺奇觀吞噬真實影像。

      當算法將人類注意力拆解為可量化的商業指標,我們正經歷著比印刷術更劇烈的認知革命,許多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在即時滿足中悄然改變,陷入愉悅性的信息“暴食癥”。

      “信息‘暴食癥’與大腦的獎賞機制有關。”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專家李學軍說,大腦最主要的獎賞機制是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主要由杏仁核、海馬體和其他中腦區域組成。當人們從瀏覽信息中獲得知識或情緒價值,大腦中的獎賞環路就會不斷被激活,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不知不覺就陷入愉悅性的信息“暴食癥”。

      人們放不下手機的另一個原因,是手機功能太強大了。

      31歲的金融從業者王琳,曾經習慣于每天從早上醒來就啟動“高效”的數字生活模式:一邊刷牙一邊收聽行業資訊,一邊享用早餐一邊曬出每個食材的卡路里……她的手機屏幕累計使用時間日均近8個小時。

      今天的人們已經習慣于多屏切換、強“多巴胺刺激”的信息環境。“人類并不善于處理多任務并行的信息流,很容易過載。”徐俊說,大腦以并行和分布式的方式處理信息。不同腦區各司其職,通過神經網絡彼此通信。而前額葉皮質(PFC)在整合信息和決策中扮演執行控制的角色,特別是涉及注意力的專注或分散時,大腦前額葉皮質起關鍵作用。

      當我們專注執行單一任務時,大腦左右兩側的前額葉皮質會協同活動;同時執行兩項任務時,左右前額葉皮質會各自獨立運作,仿佛大腦被“一分為二”。當進一步增加至三個任務時,受試者往往遺忘其中一項,錯誤率飆升至只做兩個任務時的三倍。

      信息過載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和潛在風險是明確的。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不久前開展了一項針對游戲障礙患者的研究,發現對大腦尚處于發育關鍵期的青少年,海量信息可能引發多重生理損害,導致認知碎片化,甚至影響未成年人對世界、對社會、對人際關系的認知能力。

      近日,一名博主在某社交平臺上詳細描述了自己旁觀到的一幕,有上萬人點贊、評論。

      這名博主在餐廳吃飯時,偶遇鄰桌的青少年一直低頭刷視頻,飯菜一口未動。他花了幾分鐘聽了孩子所刷的10個視頻,內容依次為:變音小丑搞怪、情侶角色扮演秀恩愛、老鐵土味音樂合集、內娛綜藝切片、對著鏡頭刷牙、整蠱他人……內容雖然“勁爆”,孩子卻面無表情,只是一直機械地滑動屏幕。

      湖南省腦科醫院兒少心理科主任周亞男說,這樣的場景在她的門診中很常見。青少年因為信息“暴食”導致身心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她接診的一名從小學開始沉迷短視頻的男孩,已表現出語言邏輯混亂、敘事能力薄弱等問題。

      “長期輸入碎片化、低質信息,影響了孩子構建完整思維框架的機會。”周亞男說,不少沉迷于手機的青少年兒童,當參與討論學業或人際關系時會表現出焦慮與抵觸,但對游戲和短視頻話題卻異常興奮,這種認知偏好差異暴露了其思維深度的匱乏。

    如何給大腦“減負”?

      50歲的媒體工作者孫旻通過“腦力馬拉松”訓練——一種分階段完成認知游戲、記憶練習等通關目標的訓練,重拾健康。隨著大腦在規律訓練中逐漸恢復活力,她開始注意到那些“消失”的細節:晨跑時樹梢的露珠、晚餐時家人的絮語、鏡子里自己的微笑……

      孫旻的經歷,在豆瓣“數字極簡主義者”小組里很常見。這個有3.3萬人參與的小組,簡介這樣寫道:“希望在遠離數字設備的30天內,找到自己真正認為有價值的事,并以此為出發點,合理使用一切科技。”他們的宗旨是“在喧鬧世界里,選擇專注生活”。不少人在其中分享了各種“數字戒斷”的方式和心得。

      “數字極簡”,作為數字時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種生活方式強調審慎地使用一切數字工具,讓使用者恢復對生活本身的掌控。

      比如,可以嘗試為期30天的“數字清理”過程。你不需要真的“戒掉”手機,但可以選擇真正需要的手機App,清理你的屏幕;定期不帶手機進行漫步,讓自己置于“不聽”“不讀”狀態;參與高質量的休閑活動,投入更多精力到現實人際關系中。

      多位專家認為,大腦“超載”的危害并非不可逆,通過科學管理“數字攝入”、重建健康生活習慣,大腦功能可恢復張弛有度的“彈性”。

      李學軍、周丹娜等專家認為,首先應設定數字行為邊界。比如,規定每天娛樂性上網的時間,限制單次使用時長、劃定“無屏幕時段”,逐步恢復面對面社交的習慣等。

      其次是替代性認知訓練。通過紙質書閱讀、邏輯思維游戲、體育運動等,重建大腦的持續思考能力。李學軍建議,每日進行10分鐘冥想,以增強專注力與情緒調節能力。

      此外,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睡前1小時禁用電子設備,通過調整光照環境促進褪黑激素分泌,保障充足時間的高質量睡眠。

      一些專家還提出,建議醫療機構開發針對性的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人們識別信息過載的危害,改善行為方式。

      我國2023年出臺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提出,學校、家庭應當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這一條例以“網絡沉迷防治”專章明確了學校、監護人、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等相關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

      近年來,天津、江西、北京等地在對未成年人保護條例進行修訂時,也增設“網絡保護”專章。

      專家提醒,目前關于信息過載對大腦影響的研究還比較簡單,醫學、腦科學、信息技術和社會學的交叉研究滯后于技術迭代的速度。關于信息技術的倫理問題,需要國家從法律和社會治理的層面以前瞻視角給予更多關注。

      信息如海洋,而我們的大腦是淺淺的容器。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盛納更多,而在于不斷游向深處。人類的思想,就存于其間。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