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
近日,《鄭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3—2035年)》發布,城市更新按下“快進鍵”。
有內涵、有顏值的大“煥”新,在各個片區接續展開:中央活力區、城市西客廳、國際商貿流通服務中心區;文化交流區、高新園區、金水活力廊……
即日起,頂端新聞推出《“老”城煥“新”記》,走進新規劃中的重點片區,觸摸城區“新陳代謝”的脈搏,“預覽”老舊區域的蝶變,品悟市井煙火的復興。
更新的鄭州,更“新”的生活,來了!
頂端新聞記者 韓玉/文
提起“大廠”,你最先想到的是哪里?阿里巴巴?字節跳動?還是騰訊?這是年輕一代的共識,而老一輩人,也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大廠”。
鄭州老一代“大廠”在哪里?
聽過棉紡路上鄭州國棉廠的熱血與榮光,領略了鄭州西部上街鋁廠“小香港”“小上海”的美譽,那就來看看鄭州高新區這個“新”城區的“老”地標——中原制藥廠。

中原制藥廠開工典禮(受訪者供圖)
1991年注冊成立,1992年投產試車,彼時中原制藥廠風光無兩,但因為其引進的工藝技術不過關,一直無法投產,1996年底被迫停產,1997年全面停產。此后便陷入多輪重組談判漩渦之中,直至正式被河南投資集團“接手”。
再提中原制藥廠,它的黯然落幕讓人惋惜,而作為老鄭州人難以忘懷的回憶,這里將迎來新的規劃,煥發新的生機。
中原往事:含著“金鑰匙”出生
從投產到停產歷時4年
和鄭州其他老一代“大廠”相比,中原制藥廠的年紀屬實不算大。
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上維生素C商品走俏,而國內維生素C緊缺,于是國家計劃建設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化維生素C生產企業。河南是農業大省,在原料玉米淀粉的生產上占有優勢,最終這一項目落地鄭州。1991年11月,中原制藥廠在鄭州化工路30號注冊成立,1992年開始投產試車。
老鄭州人趙萬城參加工作的第一天就在這里,直至退休,一共37年。“當時工作是畢業后直接分配的,我有很多選擇,進政府單位或者來這里,我就選擇到這里工作了”。

中原制藥廠舊照(受訪者供圖)
在他看來,當時這里的待遇已經超過了很多國營企業。“來這里上班就能分套房,其他單位分房排號很難”,此外,這里還配套了餐廳和生活區,“廠里的家屬院24小時有熱水,還有暖氣”。
“中原制藥廠的待遇也很好,我當時在鄭州電纜廠上班,一個月工資才一百多元,我有的同學在這里已經能拿到三四百元了”,中原制藥廠發展部副經理李煒昌說。
作為那時諸多“打工人”夢寐以求的企業,中原制藥廠算得上含著“金湯匙”出生,但其之后的發展飽受詬病。
據趙萬城講述,在中原制藥廠籌建時,就從全國各地的制藥廠調來了專家支援,用電配套電廠,用水配套水廠,甚至還專門修建了一條從廠區到鐵爐,長約6公里的專用鐵路線,用于原料進廠及產品向外運輸銷售。
然而僅僅投產試車4年,由于VC裝置改造不落實及資金等問題始終達不到設計能力,生產出的產品不合格,在1996年底,中原制藥廠被迫停產,1997年全面停產,昔日朝夕相處的工友為了生計不得不選擇離開。
“后來,中原制藥廠正式被河南投資集團 ‘ 接手’,但因其是化工污染企業,按照鄭州市發展規劃,把廠區能拆的拆了”,李煒昌記得,當時有很多老員工都回來了,想再看一眼,留下關于這里的最后記憶。

中原制藥廠舊照(受訪者供圖)
新階段:老廠房長出新高地
人工智能產業將在這里落地
進入中原制藥廠廠區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白一灰兩棟保存完整的大樓,“白色的以前是質檢樓,灰色的是辦公樓”,再往前走,看到的則是生產車間拆除完畢后,留下的一大片空地和一段鐵軌。
“2023年這里就全部拆完了”,對此,趙萬城有些不舍,他的手一下一下地指著,“這里是熱電廠,這里是玉米倉,接著就是淀粉車間、葡萄糖車間、山梨醇車間,最后是VC車間”。
作為一代人的記憶,雖然中原制藥廠的落幕讓人心痛,但新的藍圖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鋪就。
根據規劃,位于鄭州高新區藥廠街以北、雪松路以東、梧桐街以南、鐵西路以西合圍區域的中原制藥廠城市更新項目,將通過閑置用地盤活、有機更新與功能重塑,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人才社區、市民公園、學校、公共配套設施等。項目規劃用地面積897畝,其中可開發利用土地共計529畝,其他配套用地(學校、水廠、變電站、綠化、道路)占地面積368畝。

項目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作為支撐鄭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鄭州高新區是集聚創新創業資源的重要陣地,也是開放創新合作的重要平臺。
“我們結合高新區產業發展和定位,確定項目‘一主+三輔’產業定位,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主,以未來產業、新材料(超硬材料)和現代服務三大產業為輔助,致力于將項目打造為河南省乃至全國一流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一體化的宜居宜業產城綜合體,形成人工智能科技研發與制造產業鏈生態集聚區,成為產城融合的新標桿”,項目實施方工作人員告訴頂端新聞記者。

項目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在鄭州四環內,這么大的地塊很難找,從一個化工企業,到現在要邁入高科技發展,作為中原制藥廠的員工,我們肯定希望它能發展得好”,同時李煒昌希望,中原制藥廠的崛起也能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在新時期,煥發出更大的青春與活力。
作為一個時期的記憶,中原制藥廠廠區已經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而中原制藥廠企業目前還得以保留,“我們現在還有20多個員工,主要是處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李煒昌補充道,“可能這些問題處理完,下一步,這個企業也就沒有了”。
“騰籠換業”:“工改工”規劃落定
高新區東南部老城區將爆改千億園區
作為鄭州都市區西拓的“橋頭堡”,鄭州高新區是鄭州城市區域外擴的重要區域,新城擴容,東南部低效率老城區如何長出新高地?
隨著近日《鄭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3—2035年)》的出臺,中原制藥廠所在的鄭州高新區東南片區——高新園區規劃向大眾揭開面紗。
高新園區項目(高新區產城更新區項目)位于創新大道以東,鐵西路、瑞達路以西,國槐路、科學大道以南,化工路以北圍合區域,總占地面積17.5平方公里,涉及159家占地企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早期開發區域,這里主要集聚了機械制造業、服裝、印刷、生物醫藥等傳統產業。近年來更新區發展形勢日趨嚴峻,土地利用低效、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匱乏、新興產業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突出。
據介紹,該項目通過利用普通工業用地升級為新型工業用地、建設小微企業園、用地性質不變提高容積率或提升發展企業生產經營等內容,盤活低效工業用地,釋放土地要素空間,以期構筑更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制造”的千億級創新型產業集群。預計至2033年,區域當年總產值達到約1000億,更新完成后,新增就業人數14.8萬人,集聚不低于10家龍頭企業,形成3大產業集群,引進200名以上高層次人才及20個以上領軍型創業團隊。
騰籠換業,以工改工。在鄭州高新園區,新的發展面貌正在被“激活”,新一代千億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正在構筑。